又"见"路易·艾黎

潮流言 人气:7.06K

时值初夏,到宝鸡,听作家吕向阳介绍,才知当年为了抗日,发起和组织轰轰烈烈的“工合组织”运动的国际友人路易·艾黎和他的朋友何克,曾在秦岭腹地的凤县工作生活了6年,那是他们一生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岁月。

又"见"路易·艾黎

这使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,在北京,我曾拜访过路易·艾黎,虽只是一面之缘,却印象深刻。那时,路易·艾黎住在台基厂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内。当时“对外友协”的会长是著名外交家王炳南,王炳南是陕西乾县人,而我是陕西周至人,是王炳南的小老乡,彼此熟悉。有一天我去看望王炳南会长,言谈中他说带我去见见路易·艾黎。当时路易·艾黎作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,在报纸和电视上常有报道,人们都十分熟悉他,也知晓他在抗战时期,推动和领导“工合组织”运动的事迹。

“工合组织”全称即“中国工业合作协会”,这是以路易·艾黎为代表的国际友人和国内爱国人士共同发起的,旨在保障抗战时期需用的军品、民品生产,稳定敌后市场。地处陕、甘、川三省交界交通中枢的凤县双石铺,是当时在全国首先开展起“工合运动”的地区,也是“工合组织”的实际中心。

我见到路易·艾黎时,他已是80多岁的老人,讲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。当他听到王炳南会长介绍我是陕西人,便说:“我在陕西生活过,还办过学校,挖过窑洞,组织学生和工人纺织搞生产,储备物资支援前线打仗,开展‘工合运动’。”老人激动而兴奋地回忆起当年创业的艰难岁月。

路易·艾黎1897年出生于新西兰,是知名的教育家、作家,1927年来到中国。抗战爆发后,他便帮助中国工人开展生产自救的工业合作社运动。何克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,毕业后本来随姑母环球旅行,1938年抵达上海时正值抗战爆发,何克在中国目睹了日军滥杀中国人民的暴行后,决定留在中国,帮助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。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,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,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。此后他与路易·艾黎相遇,两人结为志同道合的伙伴。1939年,路易·艾黎到陕西凤县指导当地的“工合运动”,立足凤县双石铺,他与何克不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“工合运动”中,还创办了一所培养技术工人的培黎工艺学校,由何克任校长,学员主要是沦陷区逃出来的公务人员、军人子女和战争遗孤。

此刻,当我踏上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宝鸡,沿着路易·艾黎和何克两位国际友人的足迹走进凤县时,我首先奔向了双石铺半山坡的“路易·艾黎和何克故居”。四孔窑洞风貌依旧。这些窑洞,都是路易·艾黎和何克一镢头一镢头挖出来的。窑洞内,土炕简陋,用具简单,光线也不佳,可见当年的艰辛。站在这别具意义的四孔窑洞前,我仿佛又见到了可敬的路易·艾黎。走进窑洞内,墙壁上悬挂着的工合组织在凤县活动时的一幅幅历史照片,陈列着的工合组织劳动生产的工具和产品,都见证着国际友人为“工合运动”做出的贡献!

由此回想起来,30多年前在路易·艾黎北京的住所,他提及自己曾在陕西工作,但我没有注意他说的地方是哪里。我只记得他说在陕西生活多年后,又转到了甘肃山丹。这次听朋友们一说,我才联想起来: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,是在凤县大有作为的啊!

虽说路易·艾黎在1987年12月以90岁高龄逝世,但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、对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战争的支援和贡献,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。